冯友兰同意金岳霖对哲学的规定。
但是,一来这在《周易》中是暗含的,二来在诸卦中并不具有普遍性,因此,很难说乾卦的爻辞中已经明确包含着三才的观念。六十四卦就是刚柔不同方式的组合,这些不同的方式,被看作是刚柔相推造成的。

至哉坤元,万物资生,乃顺承天。如果我们从五行的角度看一下八卦的话,它们之间最明显的搭配大概是如此的: 木:巽 火:离 土:坤 金:乾 水:坎 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,这正是阴阳五行家们所描述的一个五行相生的顺序,也是一个春夏秋冬的顺序,它与上引《说卦》所提到的八卦的次序安排是一致的。元亨利贞也该作如是观。在这个筮例中,周史占得的本卦是观卦,由于六四爻为变爻,阴变阳,所以得出之卦否卦。在《易传》之前,儒家的经典系统中,《诗》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,而它的解释方向主要是心性的阐发。
在这里,我们看到了对于儒家而言非常核心的一个观念,仁与义。长寿与经验、智慧等是联系在一起的。所以,宋儒对孟子的评价,就入木三分地注意到了性善论的极端重要性。
刘述先先生认为,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,这才是他最重要的断定。人们判断一个行为或事情是恶,是因为它违背了人的价值标尺。尧舜之所以为尧舜,也只是因为他是‘人,只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。就实质内涵而言,先秦儒家所谓‘人性善仅仅意味着成为真正人的‘标准和‘方向,人性的尊严和人格力量正是通过对‘方向的选择、对‘标准的守护而得以体现。
在孟子这里,仁义礼智,即是性的内容。对此,徐复观先生用以心善言性善予以楷定。

所以,清儒陈澧所谓孟子所谓性善者,谓人人之性皆有善也,非谓人人之性,皆纯乎善也的说法,看上去为孟子辩护十分有力,但是却失去了孟子性善论的真谛。孟子说:凡有四端于我者,知皆扩而充之矣,若火之始然,泉之始达。到了孟子,人禽之辨这种意识已经非常自觉了。作者系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,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 进入专题: 孟子 性善论 。
不过,孟子论天的地方不多,当然其论性也好,论命也好,都是在默认天命的基础上才会是顺理成章的。同样,一个人放其良心,缺乏仁义之心,人如禽兽,也并不意味着人性本身的恶,这种恶的结果来自于对人性的破坏,使人性得不到自我修正和恢复:失其养。还是徐复观看得透彻:孟子之所谓性善,是说一般人的本性都是善的。若只就人性言,则固未有不善也。
尽管在孔子之前、之后,以生言性的自然人性论占据了主流,甚至在宋明理学诞生之前,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。反过来说,尽管是少异,也恰恰是最关键的少数,它将人与物真正地区分开来。

陈鼓应先生也持相似看法。所以,这一观点意义非同寻常:孟子据人心之‘可欲来理解‘善,来规定人性的内容,其重要的文化和理论意义,正在于其为人的超越性价值实现,确立了一个内在的、形上的价值源头。
孟子之前生之谓性的传统,其实没有区分出这两种不同的人性,或者说忽略了人之特殊的本质,而突出了人与禽兽之共有的生物性。那么,恶又是怎么来的呢?《告子上》记载了孟子的一段话,孟子将仁视为人心,义视为人路,即人生应该遵从的道路、方向。当然,求放心的求是自求,和那种求鸡犬的外在的追求不同,而是道德本心的自我拯救,将本心从耳目之欲望的纠缠、束缚之下解放出来。朱子就是这样认为的:恻隐、羞恶、辞让、是非,情也。可欲就是求其在我者,即道德主体可以自作主宰。孔子只说仁者,人也,孟子则在这个基础上,把仁扩充为仁义礼智,当然,仁依然是起着统领作用的。
关于孟子对于性、命的重新界定,徐复观先生有个精彩的分析,从孟子的话看来,当时的一般人把耳目之欲等视为性。耳之于声也,有同听焉。
人有鸡犬走丢,都知道去找回来,证明人们对外在的利非常在意。如此一来,则人性善,就不仅仅是人性应该是善的,而且是人性本来是善的。
然而,这只是孟子的论述策略,并不意味着他对人性是从食色之欲的角度来论证的。四、即心言性,即情显性 孟子对人性的分析,实际上下手处是心。
其实,前辈学者早已指出,性本善论所说的善是先天的善,与善恶相对的恶并不在一个层次上。本来,本心是道德的主体,这个主体又是怎样沦陷的呢?孟子已经指出,本心只是端,就如赤子一样,从质上说是善的,只不过过于弱小,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放失。梁漱溟说:一切善,出于仁。唐君毅、牟宗三对此也深表赞同。
不仁只为此心之懈失而已,非有他也。张岱年即曾指出,对于人性论之注重是中国哲学特点之一。
这个心当然具有超越性,又具有现实性。牟先生认为,以心讲性,是中国人的讲法,这就是孟子的即心言性。
是非是一种道德理性,具有判断能力,还不好归结为情,但是从整体结构来说的话,恐怕孟子也是从情的角度论说的。所不虑而知者,其良知也。
若非恻隐,三者俱是死物了。而人性就在这恻隐、羞恶、辞让、是非作为人心所表现出来的情中呈现出来,李景林先生将此概括为即情显性。又说:孟子性善、养气之论,皆前圣所未发。但是这微弱的平旦之气,来自夜气,然而夜气却被旦昼之所为所梏亡之,而且是梏之反覆,这样夜气不足以存,结果则其违禽兽不远矣,丧失了人性。
这一说法,与《告子上》的说法略有差异。很显然,这是道德本心。
孟子对几希的剖析,是突出人之精神价值的欲求上的。(《孟子·尽心下》)孙奭疏曰:孟子言为仁者,所以尽人道也,此仁者所以为人也。
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,在于生来即有仁义礼智之端,故人性是善。但是,人尚可以通过日夜之所息,平旦之气的涵养,得以恢复生机。 |